引言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域,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土耕地保护的重大责任。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土壤污染防治和环保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土壤环境质量,还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将深入解析黑龙江省在破解黑土地绿色密码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概述
1. 保护优先、源头预防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林奇昌介绍,黑龙江省通过持续开展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累计排查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545家次,涉重金属矿区124家次,有效防止重金属进入农田。
2. 分类施策、系统治理
黑龙江省将农用地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优先保护类耕地占比达到99.87%,其他类型耕地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3. 强化监测、严格执法
黑龙江省布设1428个土壤监测点位,实现市、县全覆盖,提升土壤环境状况及农产品安全风险研判能力。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强化执法监管。
二、环保科技发展成果
1. 黑龙江大学科技创新平台
黑龙江大学已搭建科技创新平台33个,与19个县(市、区)签署校地合作发展协议,成功将数十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石墨烯材料、新能源电池、土木工程材料等产品。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研究团队培育出的优良油豆角品系,在兰西县建立了试验基地,助力农民增收。
3. 满语文化传承
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拥有满语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培养体系的高等院校,已培养了253名满语文专业人才。
三、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新篇章
1. “海绵农田”技术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团队提出“海绵农田”理念,通过改垄、宽埂、暗管等工程农艺手段,将坡耕地改造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2. 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例
“海绵农田”技术已推广至北大荒集团多个农场,实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粮食增产5%至22%,水土流失减少70%,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作出重要贡献。
3. 美丽龙江、绿色龙江建设
黑龙江省将继续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助力美丽龙江、绿色龙江建设。
结语
黑龙江省在土壤污染防治和环保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黑龙江省将继续努力,破解黑土地绿色密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