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碳足迹核查已经成为企业出海的必答题。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碳足迹核查正逐渐从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贸易门槛。以下将详细解析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碳核查政策新动向。
欧盟:构建严苛的碳监管体系
三大核心法规筑牢门槛
- 《电池与废电池法》:自2024年7月起,动力电池、工业电池需申报碳足迹;2026年加贴碳足迹等级标签;2028年起,超碳阈值电池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3年过渡阶段已启动,2026年正式实施后,电力、钢铁、铝等6大行业产品将按生产碳排放量征收边境税,倒逼出口企业全链条减碳。
- 《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要求产品配备“数字护照”,披露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及环境数据,数据透明度要求更高。
准入三要素:标准、认证、追溯
企业需采用PAS 2050、ISO 14067等欧盟认可标准,通过第三方认证,并提供从原材料到回收全环节的碳排放可追溯数据。
美国:州级政策先行破冰
加州《气候企业数据责任法案》
2026年起,年营收超10亿美元的企业需披露范围1、2碳排放;2027年追加范围3(供应链)数据,堪称美国最严碳披露法案。
《清洁竞争法案》草案
拟对化石燃料、钢铁、水泥等碳密集型产品征收碳税,无论进口还是本土生产,碳排放强度超标即征税。
地方化合规重点
各州标准不一,加州等绿色前沿州强制第三方认证,且数据追溯要求覆盖全产业链,企业需根据目标市场针对性布局。
日本:强制碳排放交易体系开启新挑战
《促进绿色转型法》修订案
年排碳超10万吨的企业纳入监管,2026财年起配额分配免费拍卖结合,超额排放需以市场价1.1倍购买配额。
《碳足迹核算标准》
聚焦家居、食品、办公设备等九大品类,要求企业按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一般原则》核算,从源头规范碳足迹管理。
合规关键
本土标准与国际接轨,需通过第三方认证并披露全流程数据。
总结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碳足迹核查已成为企业出海的关键一步。企业需密切关注各国碳核查政策新动向,积极应对,才能在绿色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